- · 无线通信技术版面费是多[11/04]
- · 《无线通信技术》投稿方[11/04]
荣米OV集体"返祖",只有苹果说不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编辑?| 吴先之 显然,面对被引领的潮流,这位昔日龙头仍秉持着过去特异化的逻辑,殊不知技术、市场撑不起其再度颠覆行业的野心,导致其从顶峰跌落,成为了工业设计时代的余晖。
编辑?| 吴先之
显然,面对被引领的潮流,这位昔日龙头仍秉持着过去特异化的逻辑,殊不知技术、市场撑不起其再度颠覆行业的野心,导致其从顶峰跌落,成为了工业设计时代的余晖。至此,手机行业工业设计时代落幕,战场逐渐从设计转移到硬件规格、性能上来。
而存量当头,换机意愿颇低的当下,依旧欠缺应用场景实证,被当作“智商税”的折叠屏却超越5G需求展露出高端增势,或许正是手机行业转舵的信号——当需求溢出,消费市场的喜好将从性能、技术重新回到了工业设计层面。
随之而来的,是评价标准的内化与参数化,从肉眼可见的外观转变为显微镜下的屏幕排列方式,以及各式各样的跑分。相较于曾经的外观设计,性能、硬件本身成为了手机厂商竞相争夺的命门。
2006年,三星推出的B600便是此逻辑很好的说明。当时,傻瓜相机尚未退场,卡片机大行其道,市场对影像的需求高涨。在当时的语境下,手机设计仅是技术、功能的重组,于是三星秉持着“加法”,将自家卡片机与手机缝合在了一起,外形堪称奇葩的B600正是由此而来。
翻看过去几年各手机厂商新机话术,除一贯的影像、性能宣传外,越来越多的厂商将重点放在芯片调教、散热系统甚至文化符号上来,为自身的散热方案套上各种华丽的命名,殊不知如遇高压场景,该降频的还是会降频,该发热的还是会发热。
不过,所谓的理想模型亦埋下了一颗暗雷:手机赛道的同质化被传递至上游器件行业,而成熟的产业链又加快了供应链技术的商业化进程,从而加深了赛道的同质化。久而久之,整条产业链创新空间被无限压缩,这导致即便有厂商想要摆脱同质化,也会被产业链上下游联合打压。
对此,业界归咎于影像、充电等芯片壁垒不高、说服力尚浅,可就算有厂商能拿出同性能相挂钩的SoC芯片,也很难就高端危难于水火。
在此逻辑下,众厂商纷纷在工业设计层面发力,除去常见的翻盖、滑盖、直板等机型,各式各样天马行空般的产品接连问世,早期清一色的“黑色板砖”不复存在。
而这场返祖化演进中,折叠屏或许只是号角,未来,手机战场或许将重新迎来出奇制胜的时代。
此外,寒冬之际玩家们并没有太多试错的机会,没有人能复刻曾经的华为。基于此,在性能时代滑坡当下,除非超越苹果,不然即便是SoC也很难救市。
折叠屏是柔性OLED步入应用的产物,从技术到应用的急促,或多或少也映射着各厂商对差异化需求的焦虑。但过快的商业化路径,使其产品、应用场景本身并不成熟。尤其是在折叠屏机型发布的头两年,消费市场围绕铰链、折痕展开的讨论不绝于耳,折叠屏幕本身也被认为是伪需求。
不过,手机行业的百家争鸣,其实是时代限制的产物,一是行业并没有手机演替的范本,二是功能机材质、外型本就属卖点的一部分,拿在手里显时髦、有面子,才是多数用户的刚需。
苹果、华为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践行者,前者当下仍靠着自研A系列处理器所向披靡,后者则通过崛起的麒麟芯片实现了贴牌机—高端化的转型。
厂商自然也深知同质化的弊病,头部玩家涌入自研芯片,企图通过些许差异化砸开市场。可就结果来看,自研芯片对高端销量推动作用有限,更像是一场自嗨运动。
之所以如此,正是由于前述供应链端的矛盾。上游器件的同质化使下游手机厂商难以祭出独特的卖点,而受限于成本,厂商只能择取出数点强项,作为宣发的号角。
随着乔布斯携iPhone进军手机赛道,过往的业态逐渐被颠覆。
毕竟自研SoC门槛极高,毫无经验的厂商们很难在仓促之间拿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,纵使有厂商能在短期内拿出性能尚可的自研SoC芯片,拥有先进制程的代工厂也已在缺芯潮下被瓜分殆尽,关系薄弱的玩家们不得不就产能问题与代工厂周旋。
在此期间,一众玩家投身于性能、硬件层面的比拼,殊不知大框架已然定型,纵使手机厂商们创造了几近无数的“卖点”,但消费市场似乎对小修小补的设计并不买账,换机意愿也年年走低。
也就是说,在性能时代,外形上的颠覆并不意味着突破,而颇有一丝主动挨打的意味。在此背景下,手机厂商显然更愿意“吃大锅饭”。毕竟身处增量市场,硬软件厂商打好配合便能收割用户。
用户适配新一代系统、应用,获取更好的体验,淘汰卡顿的旧机,为性能更强的新机付费;硬件厂商则同应用开发者“踢默契球”,通过各类迭代更新上抬硬件门槛,推动消费市场换新。
文章来源:《无线通信技术》 网址: http://www.wxtxjs.cn/zonghexinwen/2022/0611/424.html